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25 07:46:19 浏览:92
青岛的海从来不是一片普通的水。早年间赶海的老人们蹲在礁石上撬海蛎子,夏天的浴场里孩子举着冰淇淋跑过沙滩,就连栈桥的路灯下,都藏着无数个“再陪我走一段”的黄昏——很多人的亲情记忆,都浸着海风的咸。所以当亲人走了,不少人第一个念头就是:让他回海边吧,回到那些一起晒过太阳、吹过风的日子里。
但撒骨灰不是“找个海边一撒就行”。青岛有明确规定,栈桥、金沙滩这类公共场所严禁此类行为——既影响游客,也违反市容管理。想合法合规完成这件事,得找官方渠道:青岛市民政局下属的殡葬服务中心是唯一指定机构,每年会组织集体海葬,地点多在胶州湾海域或黄海指定区域。这些地方远离主航道与旅游区,海面平静,能给亲人一份安静的归处。要是想单独撒,也能提前预约,服务中心会安排专业船艇和工作人员,全程协助办理手续、指引流程。
流程其实不复杂,但要把细节做扎实。首先得备齐材料:亲人的死亡证明、骨灰寄存证、家属身份证;然后确认时间——清明、冬至前后是旺季,建议提前15天联系。骨灰盒的选择最关键:必须用可降解材质(比如纸浆、玉米淀粉),或者直接用纱布袋包裹骨灰,绝对不能用陶瓷、塑料这类难分解的物品,不然会污染海洋。撒的时候也有小技巧:船到指定位置后,工作人员会提醒站在上风口,慢慢把骨灰撒向海面——不是讲究忌讳,是怕海风把骨灰吹到你身上,徒增难过。
更重要的,是给仪式加一点“亲人的温度”。有位大叔带了瓶父亲爱喝的青岛纯生,倒了小半瓶在海里,说“爸,以前你总嫌我喝得快,今天慢慢喝”;有位阿姨折了几支白菊,跟着骨灰一起飘下去,轻声说“妈,你以前最疼我,现在换我陪你看海”;还有个姑娘,把小时候爸爸给她编的草戒指系在骨灰袋上——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小事,都跟着海浪钻进了青岛的海里。我见过最动人的场景,是一位老爷爷撒完骨灰后,坐在船尾摸出旧相册,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:“你看,这是1987年咱俩在第一海水浴场拍的,你扎着麻花辫,笑得多傻。”风掀起相册页,海浪拍着船舷,像是有人在回应。
说到底,撒骨灰从不是“丢弃”,是把亲人的故事放进更辽阔的容器里。青岛的海会记得每一阵风里的名字,每一朵浪里的叮咛——当你下次走到海边,闻到咸咸的海风,摸到温温的沙粒,或者听到浪拍礁石的声音,就会忽然明白:他从来没走,只是换了种方式,陪你看每一场海上的落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