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24 13:46:42 浏览:396
去年清明陪表姐去威海海葬,她抱着父亲的檀木骨灰盒站在船头,指腹蹭过盒身刻的松枝——那是父亲生前种在阳台的老松,冬天落雪时,松枝压着雪,父亲总说“这树比我结实”。当骨灰顺着花瓣坠入大海,表姐抱着空盒子站了很久,海风卷着她的头发,我听见她小声说:“这盒子,总不能随便扔了吧?
其实很多选择海葬的家属都有过类似的困惑。我们捧着骨灰盒去海边时,它装着逝者最后的温度;当骨灰归于大海,空盒子却成了“带着回忆的容器”——盒身的刻痕、摸久了发亮的把手、甚至是盒盖内侧贴着的小纸条(我见过有人在里面塞逝者生前写的便签:“晚上煮面加个蛋”),每一处都是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与其说这是处理一个容器,不如说我们在和逝者做最后一次“温柔的对话”,要让这份对话,以更长久的方式继续。
最常见也最有温度的方式,是把骨灰盒改造成“看得见的回忆”。表姐的檀木盒是找老木工师傅处理的:拆开盒子,选纹理最顺的三块木板,保留原有的松枝刻痕,做成三个小相框。最大的那个放父亲临终前拍的海边背影——当时他已经走不动了,坐在轮椅上看海浪,说“等我走了,就去这儿待着”;最小的相框里塞着父亲的老花镜布,浅蓝格子,是母亲生前织的;还有一个做成了首饰盒,表姐把自己的结婚戒指放进去,说“就像爸爸还在帮我收着重要的东西”。现在这些相框摆在表姐家的电视柜上,阳光照过来,木纹的影子和照片里的海浪叠在一起,像父亲还坐在阳台的藤椅上,看楼下的树影。
另一种方式是“让它长成生活里的绿”。朋友小夏的母亲是园艺师,海葬后,她把母亲的陶瓷骨灰盒留了下来——盒身是淡青色的,画着母亲最爱的绣球花。小夏找工匠在盒底打了几个排水孔,铺一层陶粒,再填上母亲生前配的营养土,种了一盆太阳花。“妈妈以前总说太阳花‘皮实,给点阳光就笑’,”小夏说,“现在这盆花就放在阳台,每天下班回家,我先去浇浇水,看花苞冒出来,就像妈妈在说‘今天也没偷懒吧?’”今年春天,这盆太阳花开了满盒,淡粉的花瓣裹着黄色的蕊,风一吹,像母亲举着花朝她笑。现在小夏把花搬到了办公室,同事问起,她就说“这是我妈种的太阳花”,语气里没有难过,只有温柔的骄傲。
还有人选择把骨灰盒“藏进日常”。我认识一位老师,他父亲是老教师,海葬用的是竹制骨灰盒,盒身刻着“桃李满天下”。老师把盒子拆开,选最结实的竹片,做成了书签——每片书签都保留着原有的刻字,有的夹在父亲的教案里,有的夹在自己的备课笔记中。“每次翻书看到书签,就想起父亲上课的样子,”老师说,“他以前总说‘知识要藏在书里,才不会丢’,现在他的‘痕迹’就藏在书里,陪着我给学生上课。”还有位阿姨,把丈夫的金属骨灰盒(材质是不锈钢)做成了钥匙扣——找师傅把盒盖磨成圆形,刻上丈夫的生日,挂在自己的钥匙串上,“每天出门摸钥匙,就像摸到他的手”。
处理骨灰盒也要注意“合适”二字。比如材质太脆的纸糊盒,或者涂了大量油漆的盒子,不适合改造,不如选一块干净的布包好,埋在逝者生前喜欢的树下——就像我邻居张叔,把妻子的纸骨灰盒埋在小区的玉兰树下,每年春天玉兰花谢时,他就捡几朵花放在埋盒子的地方,说“你看,花又落下来陪你了”。还有些家属会选择“环保降解”:比如用玉米淀粉做的骨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