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26 01:46:11 浏览:783
清晨的海边还浸着薄雾,我蹲在沙滩上捡贝壳——和奶奶当年教我的一样,要选壳上有螺旋纹的,说是“藏着海风的密码”。去年冬天奶奶走的时候,遗愿就是把骨灰撒到这片她跑了几十年的海边。葬礼那天没有哀乐,只有海风穿过松枝的声音,我们把装着骨灰的瓷瓶打开,粉末顺着风飘进海里,瞬间被浪卷走一点,又留下一点,像奶奶生前总说的“慢慢来,日子要嚼着过”。
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掠过发梢时,我突然懂了奶奶的心思。她一辈子爱往海边跑,夏天带我们捡螃蟹,秋天捡被浪冲上来的海带,连织的毛衣都要选海蓝色——海不是遥远的风景,是刻进骨血的“家”。撒海那天,小侄女举着奶奶的旧丝巾喊“奶奶飞啦”,丝巾被风掀起,飘向海面的瞬间,我看见妈妈红着眼眶笑了:“你奶奶终于能天天看海了。”

想起去年春天,朋友小棠带我去她常去的海边。她蹲在礁石上,把手里的橘子瓣扔进海里,说“我爸以前最爱的橘子,现在换我剥给他吃”。小棠的爸爸是个老船员,一辈子漂在海上,去世前攥着她的手说“别把我埋在土里,我怕闷”。撒海那天没有仪式,只有几个老同事捧着酒,对着海面喊“老周,走了也得喝两口”。海浪卷着细碎的泡沫扑上来,把脚边的贝壳推得打旋儿,小棠突然指着远处说:“你看,那朵浪的形状像不像爸爸以前吹的口哨?”风把她的话吹得散在风里,可我明明听见,海浪回应了一声,像极了老周以前的笑声。

也有人问过我,撒到海里会不会“找不到根”?我想起爷爷生前说的话:“你奶奶的根从来不是某块土地,是风里的浪、沙滩上的贝壳,是她给我们煮的海鲜面的香气。”上个月我在菜市场买鱼,老板递过来一条黄花鱼说“刚从你奶奶那片海捞的”,我摸着鱼身上的鳞,突然红了眼——原来那些撒进海里的骨灰,早就变成了海的一部分,变成了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细节:餐桌的鱼、窗外的风、甚至雨后空气里的咸味儿,都是奶奶在“回家”看看。
前几天整理旧物,翻出奶奶的笔记本,最后一页写着:“等我走了,别难过。我会变成浪,拍你的脚;变成风,吹你的头发;变成贝壳,藏在你手心——只要你想起我,我就一直在。”那天晚上,我带着笔记本去了海边,把最后一页纸撕下来,折成纸船放进海里。纸船顺着浪漂远,最后融进了夜色里的海。风掀起我的衣角,像奶奶在帮我理衣服,我对着海面喊:“奶奶,我看见你了。”浪卷起来,拍在礁石上,发出“啪”的一声,像奶奶在说“乖”。
好不好”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。我有个亲戚是登山队的,去世后把骨灰撒在了他爬过的最高的山上;还有个老师,一辈子守着教室,最后埋在了学校后面的桃树下。撒海好不好?要看逝者是不是真的喜欢海,是不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告别。就像奶奶,她怕闷,爱热闹,想天天听浪声;就像老周,他一辈子在海上,想回到浪里做个“老水手”。所谓的“好”,不过是把逝者的心愿,变成生活里的每一次“遇见”——风里的浪、手心的贝壳、餐桌上的鱼,都是他们在说“我没走,我就在这儿”。

今天傍晚,我又去了海边。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色,海浪卷着碎金涌上来,拍在脚边的礁石上。我摸出兜里的贝壳——是早上捡的,螺旋纹里藏着细细的沙。风一吹,贝壳发出轻微的响,像奶奶在说“回家吃饭”。远处有个小朋友在追浪,笑声飘过来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