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25 01:47:28 浏览:820
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水汽吹过礁石,白发老人蹲在岸边,把手里的瓷罐轻轻倾斜——细沙般的骨灰混着海水沉下去,远处传来船笛,像谁在轻轻哼一首歌。海边的风里总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话,而那些关于“把骨灰撒在海里”的歌,成了这些话最温柔的注脚。
张雨生的《大海》大概是很多人撒海时的“默认曲”。去年参加朋友母亲的寿宴,她抱着爸爸的骨灰盒说要去海边,车里循环播放着《大海》。朋友说,爸爸生前最爱去海边钓鱼,总说“海里的风比空调舒服,鱼线一甩,烦恼都被勾走了”。那天在青岛的石老人海滩,海浪卷着碎金般的阳光涌过来,妈妈把骨灰一点点倒进海里,嘴里念叨“老周,你钓了一辈子鱼,这次换你当海里的鱼,想游到哪就游到哪”。《大海》里“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”这句词,此刻不是哀愁,是把思念揉碎了放进海里——大海的辽阔容得下所有未说的“我想你”,就像爸爸的钓鱼竿还立在阳台,风一吹,仿佛还能听见他说“丫头,帮我拿瓶水”。
毛不易的《入海》则藏着更多年轻人的遗憾。去年在厦门鼓浪屿的海边,遇到一个穿白裙子的姑娘,她抱着个小盒子,手机里放着《入海》。攀谈中得知,她的闺蜜去年因为白血病去世,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去看鼓浪屿的海。“她总说,等病好了要去吃林记鱼丸,要在海边踩沙堡,要拍一张被风吹起头发的照片。”姑娘把骨灰撒进海里时,风刚好吹起她的裙子,像闺蜜生前那样。《入海》里“慢些走,沿途有月光”的词,被海风吹得飘起来,姑娘说:“她怕黑,月光会照着她走;她爱热闹,海浪声是她的笑声。现在她变成了海的一部分,风会带她去吃林记鱼丸,去看更远的沙滩,去拍无数张被风吹起头发的照片。”海边的凤凰花正开着,花瓣落进海里,像闺蜜生前夹在笔记本里的干花,带着甜丝丝的香。
李宇春的《海上的月亮》则是属于“老时光”的温柔。小区里的王奶奶,每天傍晚都会去海边散步,手里拿着个旧手机,放着《海上的月亮》。后来才知道,爷爷去世后,奶奶把他的骨灰撒进了他们年轻时约会的海边——那片海滩有棵老槐树,是他们第一次牵手的地方。“那时候他总骑个自行车带我去海边,后座绑着我织的围巾,风一吹,围巾飘得比树还高。”奶奶坐在老槐树下,摸着树干上的刻字(那是爷爷当年刻的“王秀兰我爱你”),手机里的歌循环着:“海上的月亮,在余波中摇晃,雕刻了时光,温柔了他乡。”她说,每天来这里,听着歌,就能看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,像年轻时那样,递过来一颗水果糖:“秀兰,吃颗糖,海边风大,别凉着。”海面上的月亮升起来,把奶奶的影子拉得很长,和爷爷的影子叠在一起。

把骨灰撒在海里的歌,从来不是“悲伤的歌”,而是“有温度的歌”。它们像一把钥匙,打开藏在心里的抽屉——里面有爸爸的钓鱼竿,闺蜜的干花,爷爷的水果糖。当海水裹着骨灰沉下去时,歌里的每一句词都变成了对亲人的话:“我没忘记你喜欢的风”“我帮你完成了看海的愿望”“我每天都在老地方等你”。
风又吹过来,岸边的风筝线断了,飘向海里。远处的渔船传来汽笛,像谁在哼《大海》的调调。海边的人来来往往,有人哭,有人笑,有人抱着瓷罐,有人听着歌。而那些歌,就像海里的浪花,一遍又一遍,把思念唱给大海听,唱给藏在海里的人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