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6 14:46:51 浏览:878
清晨的渤海湾还裹着层薄雾,码头的风裹着咸咸的海腥味往衣领里钻。视频里,家属们穿着深浅不一的衣服,排成不太齐的队伍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个小盒子——有的是红布裹着的骨灰盒,有的是装着骨灰的陶瓷罐,最前面的阿姨指尖蹭着盒面上的照片,照片里的叔叔戴鸭舌帽,举着鱼竿笑。她把盒子贴在胸口,声音轻得像被风刮走:“老周,咱们到海边了。”风掀起她鬓角的白发,掠过照片上叔叔的脸,像极了以前叔叔帮她理头发时的样子。
撒海的仪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没有哀乐,没有堆得高高的花圈,只有工作人员递来的不锈钢勺。穿藏青外套的男人接过勺,从盒子里舀了勺骨灰,举到齐肩高。风刚好裹着浪味吹过来,骨灰顺着风飘向海面,细得像春末的杨絮,一沾到浪尖就化开了。旁边的小女孩拽拽他衣角,递来把干桂花——是爷爷生前在阳台晒的,每年秋天都要装满满一玻璃罐。男人把桂花和骨灰混在一起,再舀一勺,轻声说:“爷爷,你最爱的桂花,我带了。”海浪卷着碎桂花扑过来,溅在他鞋尖,像爷爷以前拍他手背的力道。
最让人鼻酸的是那位82岁的老太太。她拄着拐杖,由孙女扶着挪到船边,工作人员要帮她舀,她摇头,颤巍巍接过勺,手腕抖得厉害。她把勺凑到盒子口,慢慢舀起一点骨灰,眼睛盯着勺里的粉末,像在看什么稀世珍宝。风把几缕骨灰吹到她袖口,她没拍,反而用另一只手轻轻摸了摸,声音哑哑的:“老头子,你沾我身上了,等下回家我不洗这件衣服。”孙女赶紧掏纸巾,她拦着:“不用,让他多待会儿。”旁边的人都红了眼睛,只有海浪拍着船舷,“啪嗒啪嗒”像谁在轻声叹气。

拍摄这个视频的是位做公益的摄影师,他说没想过要火,就是想让大家看看,告别的样子可以这么温柔。视频传到网上,评论区里全是掏心窝子的话:有人说“我爸去年撒海,我带了他最爱的碧螺春,掰成碎末撒进去,现在每次喝到茶味,都像他坐在对面跟我聊天”;有人说“我妈怕黑,我把她的骨灰和荧光沙混了,晚上去海边,浪里闪着碎光,像她在说‘闺女,我在这儿’”;还有个小伙子说“以前我不敢跟我爸提撒海,怕他觉得我不孝,看了这个视频,我跟他说‘爸,等你老了,咱们去撒海吧’,他笑着拍我肩膀:‘早等着这话呢’”。
其实啊,撒海从来不是“丢”,是“送回家”。就像视频里那个穿白T恤的年轻人说的:“我爸以前总说,退休了要去海边买间小房子,每天听浪声起床。现在他变成浪声了,我每次去海边,风一吹,就像他在我耳边说‘儿子,过来坐会儿,我给你剥个橘子’。”风还在吹,海浪还在卷,骨灰混进海里,变成了海的呼吸,变成了家属每次听见潮声时的心跳,变成了每一次风起时的温柔提醒——你爱的人,从来没走,他们变成了风里的海味,变成了浪尖的光,变成了你心里最软的那处,一触就暖。
风越吹越轻,薄雾慢慢散了,太阳从海平面爬上来,把海面染成金红色。视频的最后,家属们站在船边,望着远处的浪,没有人哭,有人掏出手机拍海浪,有人伸手接风,有人轻声哼起歌——是《大海啊故乡》,小时候亲人教的歌。风把歌声吹向海里,混着浪声,像谁在轻轻和:“大海啊大海,是我生长的地方……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