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09 09:47:26 浏览:965
清晨的舟山群岛,海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漫过蜈蚣峙码头的栏杆,远处东极岛的轮廓在云雾里浮沉——这片被大海托举了千年的土地,正以最贴合自身气质的方式,书写着关于“生命归处”的答案。位于朱家尖樟树林里的舟山海葬服务中心,就是这份答案里最温暖的注脚。
走进服务中心的大厅,你很难把这里和“殡葬场所”联系起来。浅蓝的墙面像被海水浸过,挂着舟山群岛的航拍图,玻璃柜里摆着老渔民的旧网绳、孩子们捡来的虎斑贝,甚至还有一本翻得起毛边的《渔歌选》——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物件,悄悄把“死亡”的沉重换成了“回家”的温柔。前台的小林总是笑着说:“来这里的人不是‘办丧事’,是帮亲人‘回海里的家’。”
上个月,72岁的陈阿公来为去世的妻子办理海葬。他妻子是渔村里的“织网能手”,一辈子坐在门槛上织网,临终前攥着陈阿公的手说:“我要去看你年轻时打渔的地方。”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前做了“功课”:他们找到陈阿公当年跑船的老伙计,录了一段“老船长的回忆”;翻出陈阿姨生前织的最后一张网,剪成小碎片装在绢袋里;还联系了渔村里的老渔民,借来了一只用了三十年的木质鱼漂。仪式当天,船开到朱家尖以东的海域——那是陈阿公年轻时第一次打渔的地方。工作人员播放着老伙计的录音,陈阿公把妻子的骨灰和网片、鱼漂一起放进可降解的骨灰罐,再撒上一把妻子生前种的薄荷籽(那是她用来给孙子泡凉茶的)。海风把薄荷香吹起来,落在海面上,像陈阿姨当年织网时飘起的银丝。陈阿公抹了抹眼睛说:“她织了一辈子网,现在终于把自己织进海里了。”
这样的“定制化服务”,是舟山海葬服务中心最动人的特色。他们不会用“标准化流程”套住每一个家庭,而是蹲下来,接住每一份独特的思念:喜欢听越剧的奶奶,仪式上会播放《梁祝》选段;当过老师的爷爷,会有学生来读他生前写的《海的课堂》;甚至有个小朋友,要把去世的小狗和自己的乳牙一起放进海里——服务中心也认真答应了,还帮小朋友做了个“小狗形状的贝壳牌”,挂在服务中心的“思念墙”上。
更难得的是,他们把海葬变成了“生命的延续”。去年起,服务中心联合海洋环保组织推出“海葬+珊瑚种植”活动:每办理一次海葬,就会在舟山的人工珊瑚礁区种一株珊瑚苗。东极岛附近的海域,已经有一片“生命珊瑚林”——那些珊瑚慢慢长大,成为鱼群的家,成为大海的一部分。李主任说:“舟山人的根在海里,海葬不是‘消失’,是让逝者变成海的细胞,继续守护这片他们爱了一辈子的海。”
傍晚的服务中心,门口的樟树叶被风掀起,飘来远处渔船的汽笛声。小林站在台阶上,望着海平面上的夕阳——那夕阳像陈阿姨织的红毛线,像陈阿公泡的枸杞茶,像所有被海接住的思念,慢慢沉进海里,又慢慢浮上来,变成下一次的日出。
舟山的海从不会拒绝谁。就像服务中心墙上的那句话:“生命是海的波浪,你来了,又走了,却永远在浪里。”而舟山海葬服务中心,就是那个帮你把波浪送回海里的人——用舟山的风,舟山的海,舟山人最朴素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