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1-12 09:46:37 浏览:691
清明前后,上海滨江大道的风里总飘着白菊的淡香——不是祭祀的香,是家属手里捧着的花。沿着江边走几步,常能碰到捧着素色骨灰盒的家庭,他们穿着深色衣服,脸上没有歇斯底里的悲痛,反而带着点释然——这是要送亲人“入海”的。最近几年,上海的海葬预约量每年都在涨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逝者以“融入自然”的方式,完成最后一次告别。
想办海葬,第一步是预约。上海的海葬由市民政局下属殡葬单位统一管理,家属可以打“962840”热线,或登录上海殡葬服务官网申请,需要的材料很简单:逝者死亡证明、骨灰寄存证(若有)、家属身份证。预约成功后,会收到短信通知时间和集合点——通常是芦潮港客运码头或吴淞口海事码头。很多家属说,预约过程比想象中容易,接线员的声音很温和,不会让人心慌。
接下来是温馨的告别仪式。不少人以为海葬没有告别,其实殡仪馆会安排小型告别厅,不大却满是细节:墙上挂着逝者的生活照,桌上摆着他生前喜欢的物件——有人摆了紫砂壶,有人摆了京剧脸谱,还有人摆了孙子的蜡笔画。家属可以在这里说说话,有的读一封没寄出去的信,有的放一段逝者爱听的老戏。仪式不长,20分钟左右,却足够把情绪慢慢理清楚,不是撕心裂肺的痛,是带着怀念的温柔。

然后是登船出海。到了约定日子,家属在码头集合,坐上游船——海宁号”,白色船身挂着蓝旗,像载着思念的方舟。航行中,船员会轻声讲解:“等下撒骨灰要顺着风,和花瓣一起撒,不会吹到身上。”40分钟后到指定海域,海水蓝得透亮,远处有海鸟掠过。这时广播响起轻音乐,船员说:“可以去船尾了。”家属们排成队,打开骨灰盒,把骨灰倒进布包,和白菊、百合花瓣一起撒向海面。有的轻声说:“爸,你看这海比你以前钓的鱼塘大。”有的把逝者的旧手表放进去:“带着这个,不会迷路。”撒完船鸣笛三声,所有人站在船尾望着涟漪,直到看不见痕迹,风里都是咸咸的怀念。
关于费用,很多人问“一个月多少钱”,其实海葬是一次性费用,而且几乎是公益的。上海官方海葬费用在1500-3000元,包括告别厅、船票、骨灰处理和《海葬证书》。更贴心的是补贴:上海户籍居民可申请2000-4000元补贴,算下来基本不用花钱,甚至能覆盖全部费用。不少家属说:“不是为了省钱,是觉得这种方式更符合逝者心意。”
为什么选海葬?有人是逝者遗愿——比如一位阿姨说,先生生前爱钓鱼,总说“等我走了,撒去长江口看鱼”;有人是环保——不想占土地,让逝者回归自然;还有人是想“轻量化”怀念——不用每年赶去墓地扫墓,站在江边吹吹风,就像和他聊了会儿天。就像一位年轻人说:“妈妈是环保志愿者,她总说‘地球的土地要留给活人’,现在她在海里,在风里,在每朵浪花里,从来没走。”

海葬不是消失,是换个方式存在。在上海,它早已不是小众选择,是带着温度的生命延续。没有传统墓葬的沉重,却有更辽阔的牵挂——当你站在江边,风裹着水汽扑过来,想起那个陪你吃饭、吵架、看剧的人,他在海里,在云里,在你抬头看见的每片蓝里。这样的告别,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:让他以自然的方式,永远和你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