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9 04:46:48 浏览:869
清晨的海河岸边,风里还裹着咸咸的水汽。退休的张阿姨攥着一把新鲜的野菊花,站在亲水平台上望向东边——那里是渤海的方向,去年秋天,她把父亲的骨灰撒进了海里。“老爷子生前最爱扛着鱼竿去北塘海边,说海风吹着舒服,鱼钓不钓得到无所谓。”张阿姨抹了下眼角,嘴角却带着笑,“现在他总算能天天吹海风了。
在天津,像张阿姨这样选择海葬的家庭越来越多。作为天津殡葬服务的重要窗口,天津第一殡仪馆的海葬业务,正用温柔的细节接住每一份关于告别的小心愿。想了解海葬的家庭,只要拨通殡仪馆的咨询热线,就能得到耐心解答:需要准备逝者身份证、死亡证明、骨灰存放证,以及家属身份证;如果骨灰还在殡仪馆存放,工作人员会帮忙取出,用可降解环保袋装好——他们说,要让逝者回到海里时,不留下一点多余的痕迹。等到选定日期,家属会坐上殡仪馆安排的大巴,一路驶向塘沽码头。车上有工作人员全程陪伴,会轻声提醒“海边风大,多穿件外套”,也会递上一杯温热的姜茶,暖手更暖心。
到了码头,小小的仪式感早已准备妥当。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家庭分发一束白菊,还有写着逝者名字的卡片。有时候是集体海葬,十几户家庭围在一起,主持人不会念生硬的悼词,而是放逝者生前喜欢的歌曲——有位老教师的家属选了《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》,旋律飘起来时,有人轻轻跟着哼,眼泪掉在花瓣上,却没了之前的沉重。船开出去十几海里,到了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会指导家属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。海水翻着细碎的浪,骨灰顺着水流慢慢沉下去,花瓣浮在水面,像给逝者铺了条温柔的路。“我妈生前总说,想当一只海鸥,飞遍整个渤海。”刚完成海葬的小李望着海面,声音轻得像海风,“今天看那些花瓣飘在海上,我觉得她真的变成海鸥了。”
为什么天津人越来越认可海葬?或许是因为这片海早刻进了天津人的骨血里。天津是座因河而生、向海而兴的城市,海河穿城而过汇入渤海,北塘的渔船、塘沽的码头、东疆港的沙滩,都是天津人关于“海”的共同记忆。海葬不是“消失”,而是让逝者回到最熟悉的环境——就像爷爷当年在海边晒的鱼干,妈妈在海河边上洗的衣服,那些带着海味的日子,从来都没走远。天津第一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做海葬服务,最怕家属觉得“冷清”,所以总在细节上花心思:提前问清楚逝者的爱好,在船上准备逝者爱吃的点心,把撒骨灰的过程放慢再放慢,让家属有足够时间说“再见”。“有次一位大爷说,老伴生前爱打太极,我们就找了位太极老师,在码头打了段慢拳。大爷看着看着就笑了,说‘这才像她’。”

告别的方式有很多种,但海葬的温柔,在于它把“失去”变成了“陪伴”。张阿姨现在每次去海边,都会带一瓶父亲爱喝的茉莉花茶,倒一点在海里:“风一吹,茶香飘起来,我就觉得他在旁边坐着,跟我一起看海。”还有位先生,把母亲的骨灰和她最爱的丝巾一起撒进海里——那条丝巾是母亲当年在塘沽码头买的,印着淡蓝色的海浪,现在终于和海融在了一起。
风还在吹,海河的浪拍打着岸边的石头。远处货轮鸣着笛驶向渤海,那些撒进海里的骨灰、飘着的花瓣、没说出口的话,都变成了海的一部分——温柔、辽阔,永远都在。天津第一殡仪馆的海葬服务,没有夸张宣传,没有生硬流程,只是用最实在的细节,帮家属把“想念”变成了“岁岁年年的风”,吹过渤海的每一寸海面,吹进每个想念的人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