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7 18:47:23 浏览:30
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掠过脚踝,我蹲在礁石旁捡贝壳,忽然听见远处传来轻柔的音乐——是《茉莉花》的旋律。循声望去,一群人站在栈桥边,有人捧着白瓷罐,有人撒着淡粉色的花瓣,海浪卷着花瓣往远处走,像送一场温柔的远行。
这是我第三次在这片海边遇见撒海仪式。第一次是去年秋天,来的是袁隆平院士的家人。那天风很轻,稻穗的香气混在海风里——他们捧着的骨灰盒上,放着一把刚割下的杂交稻穗,稻粒还带着晨露的湿润。村民们自发赶来,有人提着自家种的水稻,有人举着写着“袁爷爷,您的稻穗熟了”的牌子。撒海时,家属把骨灰和稻粒一起倒进海里,海浪瞬间把它们裹成细碎的金箔。旁边的老人抹着眼泪说:“袁老这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,现在去了海里,说不定能把稻穗种到更宽的地方——大海里有鱼,有虾,有无数生命,就像他当年把杂交稻种到全国一样。”风里飘来稻叶的清香,我忽然想起袁老生前说的“禾下乘凉梦”,原来梦的尽头,是大海的广阔——它接纳每一粒种子,也接纳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。
第二次是春天,撒海的是邻居张奶奶。她生前总戴着珍珠发夹,每天早上去广场跳广场舞,音响里总放《茉莉花》。临终前她拉着孙子的手说:“奶奶要去海边,找你爷爷。”她和爷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婚夫妻,那时没钱度蜜月,爷爷攒了三个月工资,带她去了一趟北戴河。她总说:“那天的海是蓝的,风是暖的,你爷爷把我举起来,说‘你看,浪花在给我们鼓掌’。”后来爷爷走了,她把旧照片压在枕头底下,每天睡前都要摸一遍。撒海那天,孙子把她的珍珠发夹别在花瓣里,音响里的《茉莉花》飘得很远,海浪把花瓣卷成小漩涡,好像真的在给她鼓掌。孙子蹲在岸边说:“奶奶,爷爷在海里等你呢,你们可以一起跳广场舞了。”风把他的话吹进海里,我看见他口袋里露出半块水果糖——那是张奶奶生前总给他买的橘子味。
第三次是上个月,撒海的是戍边战士陈祥榕的父母。他们抱着骨灰盒,穿得很整齐,父亲的军装上还别着陈祥榕的军功章。陈祥榕牺牲时才19岁,生前总说“要守护每一寸土地,包括海洋”。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南海的照片,背面写着“等我回家,带你们去看南海的日出”。撒海那天,南海的浪有点大,父亲把骨灰倒进海里,母亲哭着喊:“榕儿,看,这就是你说的南海,太阳要出来了。”旁边的战友们敬着军礼,阳光穿过云层,洒在海浪上,像铺了一层碎金。有个小战士说:“班长,你看,浪里有个笑脸,像不像你?”风把他的话吹得飘起来,我看见母亲手里攥着陈祥榕的旧军装,衣角上还沾着边疆的泥土——那是他在边防线上摸爬滚打的痕迹,现在跟着他一起,融进了南海的浪里。

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撒海,不是因为悲伤,而是因为懂得——大海是生命的起源,它接纳每一滴雨水,每一片落叶,也接纳每一个想要回归的灵魂。就像袁老的稻穗会在海里发芽吗?或许不会,但大海里的鱼会吃海里的藻类,藻类会吸收阳光,阳光会照在稻田里——生命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循环。就像张奶奶的珍珠发夹会在海里变成沙粒吗?或许会,但沙粒会变成贝壳,贝壳会被孩子捡起来,做成项链——她的爱,会跟着贝壳回到人间。就像陈祥榕的军功章会在海里沉下去吗?或许会,但海浪会带着他的气息,抚摸每一寸海岸线——他的守护,从来没有停止。

傍晚的时候,我坐在礁石上看夕阳。海浪拍打着岸边,把我的脚印抚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