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24 22:47:48 浏览:617
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命终点选择以“融入自然”的方式告别——海葬。这种将骨灰撒入海洋的丧葬形式,既节约土地资源,又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尊重。中国多个沿海城市都推出了专业海葬服务,让“向海而眠”的心愿有了落地的温暖路径。
说到海葬,北方的青岛是绕不开的城市。作为黄海之滨的老牌海滨城,青岛的海葬服务已开展二十余年。每年清明节前后,市民政部门会组织集中“骨灰撒海”活动,船只从青岛港出发,驶向胶州湾或黄海中部指定海域。仪式简单庄重:工作人员把骨灰与花瓣混合,家属在船头默念追思,再将骨灰缓缓撒入海中——浪花卷着花瓣散开时,生命仿佛与海洋完成了一次温柔拥抱。更贴心的是,青岛对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丧葬补贴,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,也让生态葬理念更深入人心。许多青岛老人说:“一辈子看惯了黄海的浪,最后回到海里,回家’。”
上海作为东部沿海核心城市,海葬服务早已成熟。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“海上追思”项目,专门为市民定制海葬流程。撒海区域选在东海指定海域,水深超20米、水流平稳,符合环保要求。流程也很便民:家属可通过官网或电话预约,工作人员协助办理所有手续,甚至提供免费骨灰寄存。仪式里的人文关怀最打动人——船上播放舒缓音乐,工作人员递上追思卡,家属可以写下对逝者的话,再轻轻放进海里。有位上海市民说,母亲生前爱逛外滩看江景,选择海葬后,每次去海边吹吹风,都像“和她再聊聊天”。

往北方走,大连的海葬带着渤海的清澈。作为渤海之滨的城市,大连把海葬区域选在渤海中部安全海域,这里海水清透,周边没有渔业作业区,避免影响海洋生态。大连市殡葬管理处的“渤海怀思”服务,不仅提供免费船只和工作人员,还会给家属发纪念证书,上面记着撒海的时间、地点,像一份“海洋的坐标”。有位大连市民的母亲生前最爱去海边看日出,选择海葬后,他每次早起看日出,都会觉得“母亲就在身边,和以前一样陪我等太阳”。
南方的厦门,则把闽南文化揉进了海葬里。厦门的海葬区域在南海厦门湾,这里是闽南人心中的“母亲海”,许多老人对海洋有天然亲近感。服务结合了闽南传统:撒海前有简单的“祭海”仪式——烧一柱香,敬一杯酒,念一段祈福的话,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怀念。这种“传统+现代”的方式,让长辈更容易接受。有位闽南阿姨说,父亲是老渔民,一辈子和海打交道,选择海葬就是“让他回到熟悉的地方,继续当‘海上的人’”。
从北方的青岛、大连,到东部的上海,再到南方的厦门,这些沿海城市用各自的温度,为“向海而眠”搭建了桥梁。它们不仅有专业的服务流程,更把生态理念和人文关怀藏在细节里——青岛的花瓣、上海的追思卡、大连的纪念证书、厦门的祭海香,每一处都在说:海葬从不是“消失”,而是换一种方式“存在”。那些爱过的人,会变成海浪拍岸的声音,变成海风拂过发梢的温度,变成海边落日里的一抹橘色,永远陪在我们身边。
其实海葬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告别”,而是“延续”。当我们站在海边,看着浪花卷走骨灰,其实是把逝者的生命,还给了滋养过我们的海洋——就像小时候他们陪我们看海,现在换我们陪他们“变成海”。这些城市的海葬服务,就是给这份“延续”一个温暖的容器,让每一个“向海而眠”的心愿,都能稳稳落在浪尖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