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6 22:48:08 浏览:239
在沿海城市,海葬的操作流程已经很成熟。以上海为例,市民只需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,到户籍所在地的殡葬服务中心申请,经过简单的公证后,就能参与每月一次的集体海葬。而青岛的海葬仪式,更像是一场“温柔的告别”:清晨的码头,工作人员会把逝者的骨灰装入可降解的环保袋,家属可以在袋上写下逝者的名字;船行至指定海域后,主持人会念一段悼词,随后家属依次将骨灰袋放入大海,同时撒下花瓣和菊花——整个过程没有喧嚣,只有海浪声和偶尔的抽泣,却比传统葬礼更让人安心。大连的海葬服务更贴心,不仅提供免费的骨灰运输,还会为家属拍摄纪念视频,让这份“告别”多了一份回忆的载体。
为什么要推广海葬?最直接的原因是“环保”。传统土葬需要占用土地,一块普通墓地至少要1平方米,而海葬完全不需要;火化后的骨灰装入可降解容器,入水后会在24小时内溶解,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任何污染。更深刻的意义,是观念的转变——从前我们讲“入土为安”,可当城市里的墓地价格越来越高,当城郊的公墓越建越多,“入土”反而成了一种“负担”。而海葬,给了生命另一种“归处”:就像一位选择海葬的老人说的,“我一辈子住在海边,死后回到海里,就像回到了家”。这种“归处”,不是“消失”,而是“融入”——融入曾经熟悉的海风,融入曾经走过的海浪,融入生命最初的起源。

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海葬。上海2022年的集体海葬人数超过2000人,比10年前翻了三倍;青岛的海葬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。为了鼓励这种选择,不少地方还出台了补贴政策:上海给每例海葬家庭补贴5000元,青岛补贴3000元,大连甚至免费提供海葬服务——这些政策不是“强迫”,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:选择海葬,是一件“值得鼓励的事”。更让人欣慰的是,年轻人的观念转变更快:去年杭州的一场海葬仪式上,有30多个家庭是“90后”主导的,他们说:“与其让父母埋在冰冷的墓地里,不如让他们回到喜欢的大海,这样我们想他们的时候,还能去海边走走,就像他们从未离开。”
有人担心,海葬会不会“对不起逝者”?真正的思念从不是靠一块墓碑维系。去年秋天,我在青岛的海葬船上遇到一位阿姨,她捧着丈夫的骨灰说:“我们结婚那天,就是在这片海边拍的婚纱照。他走之前说,不想埋在土里,想回到海边——我终于帮他实现了愿望。”当她把骨灰袋放入大海的那一刻,阳光正好穿过云层,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的样子,像极了他们婚纱照里的场景。旁边的女儿拉着她的手说:“爸爸肯定很开心,你看,海浪都在笑呢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海葬不是“结束”,而是“延续”——延续生命的温度,延续亲情的牵挂,延续对自然的敬畏。
海葬,从来不是“替代”,而是“补充”——它给了生命更多的选择,给了思念更温柔的载体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入土为安”,当我们学会用更环保的方式告别,生命的意义,反而变得更清晰:不是活在墓碑上的名字,而是活在亲人的心里,活在每一次海风掠过的瞬间,活在每一朵浪花绽放的时刻。
中国允许海葬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作为殡葬改革中大力推广的“生态安葬”方式,海葬早已从“民间尝试”变成了有政策支撑的合法选择。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将海葬、树葬等方式纳入“重点推广”范围;2023年民政部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民政事业发展规划》,再次强调要“提升生态安葬比例”——这些文件,给了想选择海葬的家庭一颗“定心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