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16 22:47:24 浏览:430
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,骨灰盒顺着缓缓倾斜的甲板落入海面——当细腻的骨灰与海水交融的瞬间,有人轻声说“爸爸,你看这海多宽”,有人把粉色花瓣撒向海面,让思念随波漂远。海葬,这种曾被视为“小众”的殡葬方式,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对生命最后的温柔选择。但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海葬时,都会问:“中国到底有几个地方能办这样的‘蓝色归程’?”其实答案藏在从北到南的海岸线上,藏在每一片被标注为“生命驿站”的海域里。
北方的海带着渤海的厚重与黄海的澄澈,最先接住了人们的思念。大连是北方海葬的“先行者”,早在2000年初就划定了瓦房店市永宁镇附近的渤海海域作为固定点,每年清明、冬至前后,殡葬部门会组织集体海葬——家属坐着船驶进海域,船尾的广播会放一段轻音乐,工作人员会指导大家把骨灰盒轻轻放入海面,有的家属还会掏出提前写好的信,折成小纸船一起漂走。青岛的海葬点选在胶州湾以东的黄海海域,这里远离主航道,海水流速稳定,每年有上百户家庭来此完成仪式,还有公益组织赞助的免费场次;天津的海葬集中在塘沽区附近的渤海海域,从登记信息到乘船出海,再到最后的撒放环节,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,甚至能定制“播放亲人录音”这样的细节。
沿着海岸线往南,华东的海更添几分灵动。上海作为“海葬大市”,海葬点设在长江口以东的东海海域——很多上海人觉得“从长江来,到大海去”是种宿命的圆满。这里的海葬场次多,每年3月到11月每月都有,甚至还有“江葬”转海葬的服务,让习惯了“一江春水”的老人,最终融入更辽阔的海洋;杭州虽然没有直接的海岸线,但当地殡葬机构会和上海、宁波合作,组织家属前往象山港海域(宁波的海葬点),那里挨着舟山群岛,海水是淡青色的,像被阳光浸软的翡翠,撒放时常有海鸥掠过,仿佛在送别;宁波自己的海葬点也很受欢迎,象山港海域风平浪静,家属能清楚看到骨灰盒慢慢沉下去,与海底的珊瑚礁作伴。
再往南,南海的浪更柔,三亚的沙更白,成了很多人心中“最浪漫的归程”。广州的海葬点在南沙区附近的南海海域,这里水深足够,远离养殖区,有公益和有偿两种选择——公益场是免费的,只需要承担花瓣和船票钱;有偿场能定制,比如用亲人喜欢的菊花代替普通花瓣,或者播放一段他生前最爱的粤剧。三亚的海葬点多在亚龙湾或海棠湾附近,因为海域清澈见底,家属能看着骨灰盒没入海水,像掉进了一块巨大的蓝水晶,有人说“这里的海像天堂的镜子,亲人会住得舒服”。连内陆的成都都有了海葬通道——当地殡葬机构会组织集体海葬,每年春天包机去北海或三亚,让四川的老人也能实现“看海”的遗愿,有家属调侃:“以前觉得海葬是海边人的专利,现在我们内陆人也能沾沾海的福气。”
其实要办海葬,步骤不算麻烦。首先得准备好亲人的死亡证明、所有直系亲属的同意书,还有户籍证明;然后联系当地殡葬管理处或有资质的机构——比如上海的“海葬服务中心”、广州的“福寿园殡葬服务”;费用方面,公益场几乎不花钱,有偿场一般在3000-5000元之间,主要是定制服务的成本。还有个很重要的点——环保:现在的海葬都要求用可降解骨灰盒,比如纸浆或淀粉做的,不能有金属或塑料部件,避免污染海水。
有人问:“海葬后连个墓碑都没有,怎么怀念?”其实怀念从来不是靠一块石头。大连的家属会在每年海葬日去海边放漂流瓶,里面装着给亲人的信;上海的家属把海葬时拍的视频存在手机里,想的时候就拿出来看;三亚的家属在海边种一棵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