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15 07:46:50 浏览:92
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,我沿着海岸线慢跑,看见礁石旁站着几个人——是楼下的张叔家儿女,手里捧着一个木盒,正慢慢把里面的白灰撒向海里。张姐注意到我,轻轻点头,嘴角带着点浅淡的笑,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悲伤。等我跑回来,她已经坐在礁石上,拍了拍身边的位置让我坐:“我爸走的时候很平静,说终于能和我妈一起看海了。
张叔和阿姨的故事我是知道的。二十年前阿姨病逝,骨灰埋在老家的山上,可张叔总说“她肯定想念海边”——他们年轻时在海边相识,结婚时没有彩礼,就对着大海许了愿:“以后老了,要一起住在海边,看日出日落。”后来阿姨走得突然,张叔把家里的相册翻得卷了边,每一页都有海边的痕迹:阿姨扎着麻花辫踩浪花,两人举着烤红薯笑,甚至还有退休后一起捡贝壳的照片,背面写着“老伴儿,等我”。
我想起上周在楼下遇到张叔,他坐在长椅上晒太阳,手里摸着阿姨的照片说:“我问过社区的人,海葬要办什么手续。他们说不用买墓地,只要把骨灰撒进海里就行。我想,这样我就能和你阿姨一起,每天看潮起潮落,多好。”那时候我还劝他:“您别急,再想想?”他摇头:“我都想了十年了,土葬的话,我得待在老家的土里,离你阿姨的海太远。”
其实我懂张叔的“远”——不是距离的远,是心里的“不安”。我们这代人从小听着“入土为安”长大,总觉得把亲人埋在土里,立个墓碑,烧点纸钱,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。可慢慢才明白,“安”的从来不是那抔土,是逝者的心愿,是生者的释然。就像张叔,他怕的不是死,是死后不能和老伴儿“团聚”,是不能回到他们最爱的地方。
前几天小区里聊起这事,王姨皱着眉说:“海葬多不吉利啊,连个坟头都没有,逢年过节去哪烧纸?”张姐听了没反驳,只是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——是张叔和阿姨的海边合影,背景是夕阳,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。“我爸说,烧纸不用去坟头,对着大海喊一声‘爸妈’,他们就能听见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股坚定,“小时候我生病,我爸背着我走了三公里去医院;我结婚时,他把攒了十年的存折塞给我,说‘别委屈自己’。现在他老了,就想要这么点心愿,我要是不满足,才是真的不孝。”
那天晚上我翻了翻家里的旧相册,看见爷爷的墓碑照片——他生前是个老农民,说死后要埋在自家地里,“看着庄稼长大”。爸爸照做了,每年清明都去地里除草,说“爷爷最喜欢看麦苗抽穗”。而张叔的海葬,不也是一样的吗?爷爷的“安”在地里,张叔的“安”在海里,都是他们最爱的地方,都是生者对逝者最真的尊重。
孝”从来不是一套固定的模板,不是必须买多大的墓地,烧多少纸钱,而是“顺着”亲人的心意。就像张叔的儿女,他们没有因为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而反对,而是陪着父亲办手续,选日子,甚至在撒骨灰时,放了阿姨最喜欢的《茉莉花》——那是他们结婚时的曲子,海风把歌声吹得很远,远到海里,远到张叔和阿姨的“家”里。
傍晚我再去海边,看见张姐在礁石上放了一束小菊花,黄色的花瓣被风吹得摇晃。她看见我,指了指海面:“你看,那朵浪花是不是像我妈?”我顺着她的手看过去,夕阳把海水染成金红色,浪花卷着碎光,像是有人在笑。突然想起张叔说过的话:“死亡不是结束,是换个地方和你一起生活。”
风又吹过来,带着咸湿的味道,我忽然明白——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