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0-11 23:46:52 浏览:312
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扑过来时,我忽然想起去年秋天,母亲坐在阳台藤椅上看海的样子——手里攥着半块橘子,阳光把她的白发染成金褐色,她慢悠悠说“等我走了,就把我撒去海里,省得占地方,还能天天看浪”。今天我抱着装着她骨灰的瓷罐站在甲板上,浪拍船舷的节奏,像极了她以前拍我手背的力道。
写海葬祭祀词,最先要懂的不是“格式”,是“海的性子”。海不是冰冷的石碑,是会呼吸的陪伴。母亲生前总说,海像外婆的怀抱,能装下所有没说出口的话。所以写的时候不用搬“驾鹤西去”这类老话,不如提提和海有关的回忆:比如她退休后每天去海边捡贝壳,串成项链挂在我脖子上,说“这是海给你的礼物”;比如父亲总在周末骑车载着我们去海边,他把裤脚卷到膝盖,蹲在浅滩里摸小螃蟹,回头喊“快来看,这只比上次的大”。把这些细节揉进词里,海就不再是陌生的容器,而是父母生前最爱的“老伙计”。
接着要写“家常话”——那些藏在烟火里的、没说够的小事。父母最在意的从来不是“伟大”,是“实在”。比如母亲总熬的青菜粥,米香裹着烟火气,我现在煮了无数次,总差那么一口;比如父亲修了二十年的自行车,车座上还留着他用旧布裹的补丁,我昨天骑它去买菜,车铃响起来,忽然想起他以前说“铃要响,才安全”。祭祀词里不用写“您永远伟大”,要写“我昨天煮了青菜粥,米是您去年晒的,可煮出来总少点烟火气”;不用写“您活在我心里”,要写“今天我带了您最爱的桂花糕,巷口老铺子的,还是以前的包装纸,我掰了一块撒进海里,看糕屑浮起来,像您以前喂鱼的样子”。这些“差一口”“老包装纸”的细节,才是戳进心里的针,轻轻一扎,眼泪就掉下来。
还要学会“留白”——把未说出口的话变成风。祭祀词不用写满,有些遗憾、有些想念,留着让海风带过去更动人。比如去年我升职时,多希望父亲能拍着我的肩膀说“不错”;比如孩子问“奶奶去哪了”,我指着海说“在浪花里”,可没敢说“奶奶以前总抱着你逛超市,说要给你买最甜的糖”;比如母亲的老花镜丢了半年,我昨天在衣柜角落找到,今天带过来放在礁石上,没说“我找了好久”,只说“您的眼镜,还给您”。这些没说出口的话,像浪里的泡沫,看着轻,却沉在心里最软的地方——父母肯定懂,就像以前我皱着眉不说话,他们总能摸出一颗水果糖塞给我,说“不说我也懂”。
最后别再说“再见”。海是没有终点的,就像牵挂从来不会断。今天我带了父亲的收音机,里面还存着他爱听的京剧,按播放键时,“海岛冰轮初转腾”的调子混着海风飘起来;带了母亲的茉莉花香水,喷了一点在袖口,风一吹,茉莉香裹着海味,像她以前给我别在发间的花。我站在甲板上,把骨灰轻轻撒进海里,白色的粉末落在浪尖,瞬间被海接住——就像母亲以前接我递过去的热毛巾,温温的,裹着安心。我没念长长的稿子,只说了三句话:“妈,您的青菜粥我会继续煮;爸,您的自行车我擦得很亮;我想你们了。”
风里有回应,是浪拍船舷的声音,是收音机的京剧调,是母亲以前说“傻孩子”的语气。我蹲下来摸了摸海水,温温的,像他们的手。浪卷着花瓣过来,沾在我鞋上——是我带的茉莉,撒了一把在海里。我望着远处的海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