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23 10:47:09 浏览:932
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塘沽新港码头,十几位家属捧着用红布裹好的骨灰盒,安静地跟着工作人员登上“海撒号”船舶——这样的场景,在北京已经持续了近30年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要回到1994年的春天。
1994年4月,北京市民政局组织了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动。地点选在渤海湾距塘沽新港10海里的海域,当时有23户家庭参与。一位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,出发前有些家属紧攥着骨灰盒,指尖泛白:“毕竟是第一次,大家都怕‘没个准信’。”直到船舶驶入深海,工作人员把骨灰轻轻倒入海面,洁白的花瓣跟着水流散开,有位阿姨突然说:“妈,您不是总说想看看大海吗?现在到了。”现场的沉默里,终于飘起了几声带着释然的叹息。这一次“吃螃蟹”的尝试,为北京的生态殡葬翻开了第一页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北京的殡葬行业正面临“两难”:一边是传统土葬占用耕地的现实压力,一边是市民“入土为安”的观念惯性。民政部门调研了国内外的生态模式,发现骨灰撒海既不占土地,又符合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——“不是消失,是回到大自然的循环里”。但让大家接受“不立碑、不存骨”并不容易,早期工作人员要反复解释:“海边的风、滩上的沙、海里的鱼,都是亲人的样子。”慢慢的,有些家庭试着放下顾虑:“与其让骨灰在墓地里‘等’我们,不如让他去看更宽的世界。”
近30年过去,北京的海撒服务早不是当年的“简单流程”。现在家属只需提前通过街道报名,就能享受从骨灰运输到仪式布置的全流程服务。船舶上设了“追思区”,摆着鲜花和小桌子,工作人员会帮家属播放亲人喜欢的歌,或者一起读一段手写的怀念文字。2022年,一位女儿带着母亲的骨灰撒海,她把母亲生前的京剧磁带放进防水盒里一起倒入海中:“妈爱唱《牡丹亭》,这样她在海里也能听着戏。”这些细节里的温度,让“撒海”从“环保选择”变成了“情感归属”。
每年春秋两季,塘沽新港的码头都会迎来一批批家属。数据显示,2023年北京有1260户家庭选择撒海,比10年前翻了一番。参与的人越来越年轻,有位80后姑娘提前为自己规划:“等我老了,就选撒海——想我的话,去海边吹吹风就行,不用跑墓地。”这种转变,恰恰印证了:真正的怀念从来不是靠一块墓碑,而是把亲人的温度留在每一阵海风里、每一朵浪尖上。
清晨的船舶鸣笛启程,海浪把骨灰与花瓣推向远方。一位老人望着海面说:“我父亲1998年撒海,当时我哭了整宿;现在我自己要选撒海,只觉得踏实——等我走了,就和他在海里做伴,看潮起潮落,听渔船的笛声。”风里飘来家属轻声的合唱,是那首《大海啊故乡》。近30年的时光里,北京的海撒之路,早已从“尝试”变成了“习惯”,从“陌生”变成了“归真”——原来最好的纪念,从来都是让亲人回到最本真的自然里,以另一种方式,永远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