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9 19:48:09 浏览:957
清晨的渤海湾还裹着薄雾,一艘白色的船缓缓驶出码头。甲板上,几位家属捧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,身边是海撒办的工作人员——他们穿着藏青色制服,手里拿着文件夹,却没急着催流程,反而默默把暖宝宝分给穿得少的老人。风里飘着淡淡的咸湿味,没有人说话,但彼此的呼吸都跟着海浪的节奏慢下来。
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看似私人的告别仪式背后,有一群人在悄悄“兜底”。北京市海撒办全名叫北京市骨灰撒海服务办公室,隶属于北京市殡葬事务管理中心,主要负责统筹北京地区的骨灰撒海业务。可他们的工作远不止“统筹”两个字:提前三天盯着天气预报刷新,比上班族看早高峰路况还勤——四级风以上不能出海,不然家属站不稳;要跟海事局报备航线,确保船行区域符合规定;甚至要提前检查船上的音响设备——万一有家属想放首故人爱的歌呢?
去年冬天,一位母亲带着消防员儿子的骨灰来撒海。儿子牺牲时才22岁,生前最爱的是《军港之夜》,说等退伍了要去看三亚的海。工作人员立刻调整音响,把播放时间选在船行至指定海域的瞬间——海风裹着歌声飘起来,母亲捧着骨灰盒的手终于不再抖,眼泪砸在红布上,却笑着说“你听,风在跟你合唱呢”。还有次一位老人的女儿说,父亲生前爱钓鱼,想把鱼竿带到船上。工作人员特意找了绳子把鱼竿固定在甲板栏杆上,船行时,鱼竿随着海浪轻轻晃,像老人还在握着它钓海。
流程里的每一步,都藏着他们的“小心机”。登船前会给家属递温热的陶瓷杯姜茶,怕纸杯的热气被风吹散;撒海的位置选在有珊瑚礁的海域,说“这里海水清,能看见鱼游过来,像老人在打招呼”;甚至连花瓣都要问清楚——有人要百合,有人要蓝玫瑰,他们会提前一天去花卉市场挑最新鲜的,怕花瓣在海上蔫了。有次一位老人的妻子说,老伴生前爱喝二锅头,想倒点在海里。工作人员没拒绝,反而找了个带盖的小瓷瓶,把白酒倒进去封好:“这样不会洒在甲板上,也能顺着海水飘得远点儿。”

在北京,海撒不是“冷门选择”。每一寸土地都金贵,传统墓地的价格让很多家庭犯难,而海撒不仅节约土地,更符合“落叶归根”的另一种解读——回到大海的怀抱,像水滴回到河流。可海撒的“麻烦”,都被海撒办藏在了流程背后:要跟海事局报备航线,跟气象部门确认风力,跟船务公司检查救生设备,还要应对家属的突发状况——有次船刚开出码头,一位家属突然晕船,工作人员立刻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,翻出备用晕车药蹲在旁边拍背,直到对方缓过来。
他们不是“流程执行者”,是“告别摆渡人”。从业十年的王姐说,她父亲也是海撒的,那时候她才明白,“告别不是结束,是把想念变成海的样子”。每次撒海结束,她都会站在甲板上多待一会儿——海水把骨灰冲散,像撒了一把星星,风里飘着家属放的花瓣香,她会想起父亲生前坐在阳台钓金鱼的样子,嘴角就弯起来。
傍晚的船驶回码头时,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色。工作人员开始整理物资:把用过的花瓣袋收进环保袋,把音响擦干净,把家属落下的手套收进抽屉——下次家属来取,要笑着说“您上次落的,我给收好了”。有人过来问下次撒海的时间,他们翻开日历指着画圈的日期:“下周六,天气好,适合出海。”
风里飘来海鲜摊的香气,远处传来汽笛声。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响了,是位先生想问能不能带父亲的钓鱼竿撒海。工作人员笑着答:“当然行,我们帮您固定在栏杆上,让老爷子再‘钓一次海’。”窗外,海浪拍着码头,像在说“慢点儿,每一场告别都值得好好对待”。
海撒办的故事很简单:就是把“再见”变成“我记得你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