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9 16:46:45 浏览:896
清明前的社区便民服务日,张阿姨攥着老伴的死亡证明坐在咨询台边,声音里带着犹豫:“我想把他的骨灰撒进小时候常去的黄海,可又怕‘私自撒’犯忌讳。”周围几个老人也凑过来,“我儿子说要带我去三亚撒,会不会不让?”“是不是得找殡葬公司才行?”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:骨灰到底能不能自行撒海?答案不是简单的“能”或“不能”,而是“带着规矩,带着心意,才能让告别更有温度”。
先说说政策的“底线”——不是不让自行撒,而是不能“随意撒”。根据2012年修订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骨灰处理应当尊重死者意愿,同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。各地的实施细则里更明确:自行撒海需要提前向户籍所在地或撒海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备案,有些沿海城市还划定了专门的“撒海区域”(比如青岛的胶州湾、上海的长江口)。张阿姨后来就是拿着街道办开的“骨灰处理意见书”,和女儿一起去海事局报备了航线,才把老伴的骨灰撒进了指定海域。“工作人员说,只要不污染海洋、不影响航运,政策是支持的。”她摸着包里的真丝手帕——那是老伴生前用来包眼镜的,装骨灰正合适,泡在海里没几分钟就化开了。
为什么要强调“规矩”?其实是为了避免两个误区:一是“任性撒”造成的环境问题,比如有人用塑料盒或金属罐装骨灰,泡在海里几年都不降解;二是“偷偷撒”带来的心理负担——去年有位小伙子凌晨去海边撒骨灰,回来后总担心“是不是犯了错”,找心理医生聊了三次才放下。合规的流程其实很简单:先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或乡镇民政科开“骨灰处置同意书”,再到海事部门报备航行路线(如果是租船),撒海地点要选在当地划定的“生态殡葬区”(比如大连的老铁山海域、厦门的东海域),最后记得保留好所有手续——不是为了“留证据”,而是让自己的心意更踏实。
再说回“心意”。很多人选择撒海,是因为亲人的一句话:“我生前爱钓鱼,死后就去海里当‘鱼的邻居’”“老家在海边,想回去看看”。但这份心意要裹着“责任”:装骨灰的容器得是可降解的——真丝、纯棉、竹编都行,别用塑料或陶瓷;撒的时候要避开禁渔期和旅游旺季,别让告别变成“麻烦别人”;如果怕找不到位置,可以在撒海点系个小浮标,每年来看看,风一吹浮标晃啊晃,就像亲人在跟你打招呼。去年秋天,程序员小吴带着父亲的骨灰去了舟山群岛,他说:“爸生前总说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’,我把他撒进他常去钓鱼的海域,看着骨灰顺着洋流飘远,突然觉得他没走,只是变成了风里的咸味儿,变成了浪拍礁石的声音。”

其实不管是自行撒海还是找殡葬公司,核心都是“尊重”——尊重政策,尊重环境,尊重亲人的意愿。就像社区里的老书记说的:“不是不让你撒,是要让你‘撒得安心’‘撒得有意义’。”那天咨询结束,张阿姨攥着手续单笑了:“下周我就和女儿去,带瓶老伴爱喝的崂山可乐,倒一点在海里,告诉他‘咱们按规矩来了,你放心’。”风里飘着玉兰的香,旁边的樱花树落了一地花瓣,就像给所有等待告别的人,铺了条温柔的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