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11-09 04:47:38 浏览:632
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吹过长安街时,赵阿姨像往年一样拎着布包出了门——包里装着老伴儿爱吃的驴打滚,还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只是她的目的地不是郊区的陵园,而是朝阳区的长青园骨灰林。在那里,一面刻满名字的海葬纪念墙,藏着她和老伴儿的“老地方”。
对于选择海葬的北京家庭来说,“扫墓”从来不是找一块固定的墓碑。北京没有海域,官方指定的海葬骨灰撒放区在150公里外的天津市塘沽区海域——这片被称为“海上家园”的水域,水深适中、水流平稳,是民政部门筛选多年的生态撒放点。每年春秋两季,都会有大巴载着家属从北京出发,沿着京津高速一路向东,到塘沽码头登船。船行40分钟后,海风裹着咸味儿扑进船舱,工作人员会提醒“到了”——家属们捧着花瓣和骨灰盒,把思念轻轻撒进海里。海浪卷着粉色的康乃馨远去,有人小声说“老伴儿,我来看你了”,有人望着海平面发呆,直到船舷的浪花打湿裤脚。
但更多家属会选择“双份寄托”:既要去海边看“流动的家”,也要到纪念园摸一摸“固定的名字”。比如长青园里的海葬纪念墙,灰色的大理石上刻着几千个名字,每个名字旁边都有家属留下的小痕迹——有的贴了张老照片,有的系着红绳,还有的摆着迷你的陶瓷茶杯。上周遇到一位穿蓝布衫的大叔,他蹲在墙前,用手帕擦着“李淑兰”三个字:“我家老太太生前爱干净,总说墙要擦得发亮才好看。”他从布包里掏出个玻璃罐,倒出一把晒干的野菊花——那是去年秋天在香山摘的,老太太生前总说“这花比玫瑰香”。风一吹,花瓣落在墙根,像极了当年他们在北海公园散步时,落在肩头的银杏叶。

其实海葬的“扫墓”从不是形式,而是“把思念找个地方放下”。有次跟着海葬车队去塘沽,遇到一对年轻夫妻,他们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。孩子攥着个小贝壳,往海里扔的时候笑出了声。妈妈说:“孩子他爸走的时候说,要当海里的鱼,看着孩子长大。今天带孩子来,让他听听海浪的声音——那是爸爸的心跳。”旁边的工作人员悄悄告诉我,这片海域的水质一直很好,每年都有海鸥来栖息,“就像那些亲人,从来没走”。

要提醒的是,去海边扫墓前一定要查好天气——塘沽的海风比北京急,遇到暴雨天船会停航。海边的生态脆弱,别扔塑料瓶或金属物件,最好用可降解的纸花。如果不想长途奔波,北京还有几家公墓设有海葬纪念区,比如昌平的佛山陵园、海淀的金山陵园,都能找到刻着名字的纪念牌。毕竟,“扫墓”的意义从来不是“必须到某个地方”,而是“我想你了,想找个地方和你说说话”。
当赵阿姨把驴打滚放在纪念墙前时,阳光正好穿过松林洒在“陈建军”三个字上。她摸出手机,翻出孙女的视频:“你看,小囡会背唐诗了,背的是你当年教她的《静夜思》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仿佛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肩——那是海的消息,是墙的回应,是所有选择海葬的家庭最温暖的安慰:不是消失,是换了一种方式,陪你走过每一个春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