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8 19:47:13 浏览:241
清晨的海风裹着桅子花的香,我在栈桥边遇到陈阿姨时,她正蹲在栏杆边,把一朵朵白菊轻轻放进海里。花瓣随着浪晃了晃,慢慢漂向远处的货轮。“他以前总说,退休了要去西沙钓石斑,结果没等到。”阿姨用指尖抚过栏杆上的锈迹,指甲缝里还沾着刚摘的艾草,“最后我们把他撒在这里,每次来海边,风里都有他抽烟的味道——他总偷着抽红塔山,说海边的风会把烟味吹走,不会熏着我。
陈阿姨的话像一粒石子,沉进我心里。最近总有人问,骨灰撒在海里好不好?从“阴阳”的说法来讲,是不是“不安稳”?其实在老人们的认知里,“入土为安”是刻在骨血里的执念。他们说,人来自泥土,死后回到泥土,是“接地气”,对应阴阳里的“地卦”——坤为地,厚德载物,能接住逝者的魂灵。可海呢?是流动的、没有边界的,像抓不住的风,总让人觉得“飘着”。
但那天和一位研究民俗的老师聊天,他说《周易》里“水”从来不是“不安”的象征。“你看‘坎’卦,坎为水,是险,但险中藏着生机——水是生命的源头,所有的河都要归海,海是所有水的‘家’。”他指着窗外的胶州湾,“以前的渔民去世,总把骨灰撒进渔汛来的方向,说‘跟着鱼群走,能找到回家的路’。他们眼里,海不是‘异乡’,是比土地更亲的‘母亲’——毕竟,连盐都来自海里。”
我忽然想起去年夏天遇到的小夏,她爸爸是个老水手,跑了三十年远洋。“我爸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,‘别把我埋在土里,我怕闷’。”小夏说,撒骨灰那天,她抱着骨灰盒站在船头,海面上的阳光碎成金片,“我把他倒进去时,浪花突然卷起来,像他以前抱我那样,裹了我一下。”那天晚上,小夏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:月亮挂在船舷边,海面泛着银灰的光,配文是“爸,今天的浪很稳,你可以睡个好觉了”。

原来“安”从来不是固定的形状。土葬是“安”在坟头的青草里,海葬是“安”在每一朵浪花里;土葬是每年清明烧纸的烟,海葬是每次吹过耳边的风。我想起陈阿姨说的,“以前我总怕他‘飘着’,后来有次我在海边捡贝壳,突然摸到一块带花纹的石头——像他以前给我捡的那块。风一吹,海浪打在石头上,声音像他打呼噜的动静。我蹲在那里笑,眼泪掉进海里,突然就懂了:他没走,他变成了海风,变成了浪,变成了我每次来海边都能摸到的温度。”
其实关于“骨灰撒在海里好吗”的问题,答案从来不在“阴阳”的典籍里,而在人的心里。如果逝者生前爱海,爱风里的咸味儿,爱浪拍礁石的声音,那么海葬就是给他最合心意的归处;如果家人觉得,每次去海边就能想起他的样子,就能和他“说说话”,那么这份“不安”早就变成了“安心”。
傍晚的时候,陈阿姨站起身,拍了拍膝盖的沙。她望着远处的海平面,掏出手机放了首歌——是邓丽君的《海韵》。旋律飘起来时,风突然大了些,吹得她的蓝布衫鼓起来,像有人从背后轻轻抱了抱她。“你听,”她指着海浪,“他在和我一起唱呢。”

风里果然有旋律,混着海浪的声音,裹着桅子花的香,飘得很远很远。这样的画面里,哪里有什么“好不好”?不过是一个人,回到了他最爱的地方;不过是一群人,找到了最温柔的思念方式。
想起民俗老师说的,阴阳的本质是“合”——合于自然,合于心意。土葬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