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电话:13581568870
7x24 小时客服热线:13581568870
作者:海撒网编辑部 时间:2025-09-17 23:47:01 浏览:423
清明刚过的海边,风里还带着点槐花香。我碰到一对捧着纸盒子的老夫妻,老太太攥着盒子的边角,指节泛白:“同志,我们家老周的骨灰盒,是不是直接扔下去就行?”工作人员蹲下来,声音轻得像落在海面的月光:“阿姨,不是‘扔’,是‘撒’——我们帮您把老周的骨灰和百合花瓣混在一起,用可降解的纸包着,您慢慢撒,就像跟他说句‘再见’。
这句话突然戳中了我。很多人对海葬的误解,恰恰来自“扔”这个字的冰冷——仿佛那是一种草率的处理,可实际上,海葬的每一步都藏着对生命的尊重。正规的海葬流程里,根本没有“扔骨灰盒”的环节。首先要选指定海域,这些海域是环保部门划定的,水流循环快、水深足够,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负担。然后是仪式:家属会在船上集合,工作人员先讲注意事项,接着是默哀、读祭文——有次我听到一位女儿读:“爸爸,你以前总说想去看南极的企鹅,现在你跟着海浪走,说不定能碰到它们。”话音未落,船舷边的风就裹着她的声音飘远了。
之后的环节最让人安心:家属接过的不是沉甸甸的塑料盒,而是装着骨灰的可降解布袋,或者把骨灰从原盒里倒出来,和新鲜的玫瑰花瓣、晒干的银杏叶混在一起。有位阿姨告诉我,她给老伴加了桂花——“他以前爱喝桂花酿,说桂花香能飘十里,现在让桂花跟着他,走到哪都有家里的味儿。”撒的时候要慢,沿着船舷一点点倒,海水会托着骨灰和花瓣打个转,像在和家属告别,然后才慢慢沉下去。工作人员说,他们从不用普通骨灰盒,塑料或金属的会在海里待几十年,“我们要的是‘归’,不是‘留’”。

海葬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丢弃”,而是“回家”。我认识一个姑娘,她妈妈是远洋货轮的大副,一辈子跑过二十多个国家的港口。“妈妈走前说,不用买墓地,把我撒去南中国海——她以前说过,那片海的蓝,像极了我小时候穿的连衣裙。”姑娘说,撒骨灰那天,她带着妈妈的工作证,看着骨灰掉进海里,突然想起妈妈以前打电话说:“丫头,我现在在赤道附近,星星比家里的亮十倍。”现在妈妈变成了海里的一滴水,她反而觉得妈妈从未离开:“我去海边跑步,风扑在脸上,像妈妈的手;浪拍到脚边,像妈妈喊我‘慢点儿’;就连沙滩上的小贝壳,都像妈妈藏在我枕头底下的糖纸。”

海葬也有要注意的地方。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,必须找有资质的机构——去年有对夫妻偷偷租船去外海,结果被渔政部门劝返,“没资质的海域可能有珊瑚礁,骨灰里的微量元素会伤害它们”。骨灰盒要选可降解的,竹编、纸糊或者淀粉做的都行,千万不能用塑料或金属的。家属可以带鲜花、照片,甚至是逝者生前爱喝的茶,但不能带不可降解的东西——有次有人带了塑料花,工作人员赶紧拦下来:“这东西会在海里待一百年,逝者要是知道,肯定不高兴。”
那天离开海边时,夕阳把海面染成了橘红色。刚才的老夫妻站在船尾,老太太举着照片——是老爷子穿水手服的样子,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。她对着大海说:“老周,你看这海,跟你当年带我去北戴河的一样蓝。”风把照片吹得哗啦响,却没吹走她脸上的笑。海葬从来不是“结束”,而是“开始”——把生命还给自然,让曾经鲜活的人,变成风、变成浪、变成海的一部分,永远陪着最爱的人。